国内外专家学者作特邀大会报告。
7月17—18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主办的2025年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在福州举行。此次国际大会首次落地福建,是对福建渔业发展的高度肯定和重要助力,为深化国际渔业合作、推动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高能级的平台。
近年来,福建牢记嘱托,锚定海洋强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政策赋能新型海洋科创联合体效能提升的“洪流计划”和海洋渔业“七个专项行动计划”,集聚催生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
建成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等120个省部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8个);依托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对接系列活动,促成智慧渔业、设施渔业、海洋种业等273项总投资超560亿元的标志性项目成果落地福建;推动48家金融机构共同实施海洋渔业“金融+投资”赋能工程,5年内提供意向性融资超3800亿元。
以高能级平台汇人才、产成果、强转化,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瞄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福建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正当时。
布局高能级平台 福建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正当时
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连江县产业一线调研深远海养殖产业。(连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高端盛会落地
推动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
以海为田,构筑“海上牧场”。追踪世界渔业科技前沿动态,谋划国际协同创新合作,此次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以“设施与智慧渔业:迈向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设立“设施渔业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智慧渔业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产业问需与技术对接”等3个分会场,发出《关于推进国际海洋渔业交流合作的倡议》,汇聚全球渔业智慧,共绘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属单位、国内涉渔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智利渔业发展研究所、墨西哥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研究所、马来西亚沙巴大学等各国顶级渔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科研和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覆盖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大会指出,在渔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交流设施与智慧渔业前沿理念、展示创新成果、分享实践经验,探讨提升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质量安全水平以及产业抗风险能力的具体方式,将对加速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促进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会期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助理总干事兼渔业及水产养殖司司长曼努埃尔·贝瑞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帕特里克·索尔格鲁斯,挪威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欧文·斯特兰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徐皓等16名中外专家学者分别作特邀大会报告,就渔业可持续性现状评估、水产饲料低蛋白日粮、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海洋鱼类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环境可持续水产养殖管理与技术体系构建、深远海工业化养殖平台构建等主题进行分享。
为福建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分享了团队最新成果。他表示,推进渔业数智化是新时期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研究所上线渔业数智化平台——“东海深蓝智慧中枢”,率先开展DeepSeek本地化部署和人工智能应用。依托福鼎基地,针对大黄鱼,团队以“数研智质”为主线,推进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开展数智化体系研究,研发AI一体化智能装备和全周期专用模型算法,推进育种—养殖—加工—智慧全链条攻关,提升大黄鱼产出品质,助力大黄鱼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设施渔业正加速迈向高效化、生态化、智慧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刘兴国研究员表示:“福建深远海养殖将从内湾走向外海,探索养殖技术与设施装备相关的养殖工艺相结合,以形成更好的模式,是未来的重点研发方向。”
布局高能级平台 福建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正当时
连江定海湾分布着多台深远海养殖装备。
国际为福建点赞
院省合作越走越宽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渔业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福建加强现代装备研发示范和高效养殖技术应用推广,累计建设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25台套,新建深水大网箱6000余口,规模居全国第一。水产加工聚链成群,全省水产加工品总产量超417万吨、产值1100亿元,均居全国第二。远洋渔业年产量保持52万吨以上,全国最大1.6万吨南极磷虾船首航南极生产,福州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一期)通关运行,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
作为大会重要环节,与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深入连江县产业一线调研深远海养殖产业,见证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打造远洋渔业全产业链的成果,领略现代食品工业赋能渔业的速度,感受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升级的力量。他们都为福建海洋渔业的硬核实力点赞。
对于自己的首次福建之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助理总干事兼渔业及水产养殖司司长曼努埃尔·贝瑞吉印象深刻。他在福建看到了发展蓝色经济的决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和饥饿”。他建议,福建应当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农业,以安全为保障,让水产品以最佳方式到达消费者手中,延伸产品价值链。
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法国农业国际合作研究发展中心的水生生态学家让-米歇尔·莫尔蒂拉罗表示,期待与中国的合作,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方面促进南南合作,提高最不发达国家的水产品产量,守护农业和粮食安全。
去年10月底,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院省合作新篇章。此次大会是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再一次深度实践。
大会期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连江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福州连江成果转化基地”揭牌成立。
近5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福建省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双方联合承担了院地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6项。
海参全产业链标准化研究、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刺参吊笼养殖技术优化、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发、菲律宾蛤仔新品种选育、传统网箱升级改造……一批新成果新技术为福建海洋渔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布局高能级平台 福建海洋经济做大做强正当时
福建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全国最大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福远渔9199”轮在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顺利启航。
高能级平台蓄势
为福建海洋科技聚能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是前沿海洋技术的“发源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成果频频诞生,离不开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托举。
立足国家需求,凝聚海洋战略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启升主持院地合作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福建省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对福建省乃至全国海洋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强化源头创新,资源要素蓄势聚能。越来越多的一流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与福建“双向奔赴”,联合组建创新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不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及科研院所也进军福建。去年12月,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正式启用,目前正在加快取得科技创新产业化实绩实效。
今年以来,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正式成立。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和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福建正在加快建设“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加快建设与统筹涉海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事关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为主力,福建与华为等科技领军企业正在构建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据了解,立足海洋科创平台优势,福建还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质海洋人才队伍,现有海洋相关学科的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30人,为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坚实基础。
更多组合效应、叠加效应、乘数效应,正在鼓足“蓝色动能”,为福建海洋强省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志煌表示,当前,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海洋强省建设首责部门担当,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培育壮大海洋战略科技力量,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海上福建”。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