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正在装袋的是我们9月上旬收获的早熟玉米,它们即将进入销售环节。新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都不错,产量比对照组多了一成呢!”近日,在南通市海门区的试验田边,生物统计和数量遗传学专家、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徐辰武向记者介绍起“苏玉161”和“通玉1701”两个新品种玉米。
虽然看上去和普通玉米没有差别,但这些玉米却“大有门道”。它们是经过大数据和基因组辅助育种设计鉴定出的“智慧品种”玉米。以往,一个农作物新品种至少需要8—10年才能完成选育到推广工作,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加持,生物育种从“经验选配”变成“精准设计”,进入产业发展“快车道”。
徐辰武介绍了智慧品种的“诞生过程”:团队首先广泛收集种质资源,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挖掘海量基因组信息,再利用高通量育种数据处理平台和已经进行训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选择,快速找到最合适的玉米亲本。“这就相当于对种质进行‘全身CT扫描’,快速预测出聚合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的理想基因型,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进行精准基因编辑,获得所期待的遗传材料。”
实验室获得的新品种,最终还得回到大田进行鉴定和筛选。“通过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玉米生长的株高、叶面积、产量、抗性等性状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基于多种智能算法对杂交种穗重等性状进行预测,最高准确率达79.5%。”团队成员徐扬教授兴奋地说道,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模型的预测是基本准确的。
“从‘先看见再选择’到‘先预测再验证’,育种过程正在变为一门可计算的科学。我们很看好新品种玉米!”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德荣研究员告诉记者,过去筛选品种,科研人员不仅需要用尺子测量作物株高、穗长等形态特征,还要用秤称量籽粒重量或产量,辅以“用脚踢、用眼盯”的田间观察法,通过手感、目测评估植株抗倒伏性、籽粒饱满度等特性。这一繁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可能影响整个育种工作。但现在,“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育种时代即将成为历史。
“如果说传统育种是‘大海捞针’,那么数智育种就是‘定向撒网’。人工智能+生物育种改变了低效的育种科研范式。”扬州大学校长刘巧泉表示,数智技术正推动育种产业进入“优生优育”新时代。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
-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