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车间,从粮仓到市场,一粒小小的玉米在乌审旗无定河镇,跳出了产业振兴的“三级跳”。这里不满足于种得好,更追求产得优、加得深、销得远,走出一条从“原字号”到“全链条”的转型之路,让“土特产”长成“大产业”,让农民捧上“金饭碗”。
规模化经营 托起共同富裕“金土地”
无定河镇有耕地38万亩,玉米是主要农作物。过去,农户分散种植、成本高、效益低,好资源难成好产业。
转变,从“土地托管”开始。“联农共富,托管共享”——这八个字,成为无定河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金钥匙。全镇每年实施土地托管10万亩以上,秋收分红超2亿元。
“村集体动嘴宣传,联合体跑腿服务,合作社动手经营,农牧户动眼监督”,一套“四动”机制,让土地真正“活”了起来。村民把地交给合作社,自己转身成了“监督员”和“分红户”。村集体每亩固定收益5元,合作社通过集约化经营实现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托管户则稳拿保底收益,户均分红达4.5万元以上。
“一托三赢”,托出的不仅是规模,更是信心。农机维修、滴灌带厂、水溶肥厂陆续建成,农资就近配送、成本下降,品质可控——现代农业的根基,在无定河镇扎得更深、更稳。
全链条加工 激活玉米身价“跃升器”
光种不加工,等于一场空。无定河镇不满足于只做“原粮供应商”,而是构建起三维加工体系,让玉米“身价倍增”。
晾晒、烘干、仓储项目相继落地,确保玉米“存得住、品质稳”。在纳林河片区,小杂粮食品加工园里机器轰鸣。玉米糁、玉米面走向市场,玉米胚芽油、糖浆、膨化剂等项目也已规划上马——一粒玉米,正在被“拆解”出更多可能。玉米芯、玉米秸秆,不再是“农业垃圾”。分选线、玉米芯制餐具、生物质颗粒饲料厂陆续建设,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循环发展。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无定河镇的玉米,正从田间走向餐桌,从原料走向商品,完成一场从“土里土气”到“身价倍增”的华丽转身。
多元销售网 打通市场“最后一公里”
种得好、加工得好,最终还要卖得好。无定河镇以品牌塑造为核心,推动甜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线上,“幸福无定河”直播间成为新农具,线下,“暖城多味绿色乌审无定河镇第一书记超市”整合当地玉米、鱼、虾、蟹、稻等特产,搭建起实体展销平台。
产得出、加得好、销得畅的背后是一张“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流通网,是一条从产地到终端的高效通道。过去“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农产品,如今通过电商直播、展销活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品牌响了,销路通了,农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一粒玉米,串起一条产业链,富裕一方百姓。无定河镇用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关键在融合。从生产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深耕,都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超越,都是对农民福祉的一次加码。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不再只是庄稼,更是振兴的种子、共富的引擎。无定河镇,正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链”接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明天。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11-17]
-
[11-17]
-
[11-17]
-
[11-17]
-
[11-14]
-
[11-14]
-
[11-14]
-
[11-14]
-
[11-14]
-
[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