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是川菜当家菜,要做出一盘肥瘦相间、香气四溢的回锅肉,肉质很关键。研究发现,瘦肉率在55%左右的猪较为适宜。2014年,四川培育的“川藏黑猪”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2020年,四川出台《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把四川建成全国最大的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全国回锅肉优质肉品原料供应基地。2022年,四川特色风味猪出栏量达400万头。成华猪“嘉林黑猪”、川藏黑猪“黑味美”等多个四川特色风味猪品牌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升。
四川是全国生猪生产大省,2022年,出栏生猪6548.4万头,保持全国第一。如何确保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怎样实现猪肉保供稳价,是四川的必答题。2023年,四川将确保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以上。从稳产保供到擦亮“川猪”金字招牌,都离不开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四川正着力打造从源头到餐桌的生猪全产业链。
在遂宁市船山区齐全生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栋气派的8层楼房在青山绿水间格外引人注目。这不是办公楼,是一座养猪楼。“园区总投资约5亿元,分布着两栋8层高的‘楼房式’智能养殖场,每栋楼可容纳生猪8000余头,整个园区年存栏母猪6万头,年可销售160余万头猪。”遂宁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其权告诉记者,“楼房式”养殖场占地仅12亩。相比平地养殖,养殖同等数量的猪只,“楼房养猪”可节约用地90%,节约用水70%,节约人工成本近六成。
“楼房式”智能养殖场既解决了用地、环保等传统生猪养殖的痛点,又通过集约化管理提高了科技含量,成效显而易见。事实上,引进现代化养殖企业、强调集群式发展也是四川多年来应对“猪周期”从被动到主动积累下来的经验。按照规划,到2025年,四川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要达65%以上。
2020年,为加速四川由生猪生产大省迈向生猪产业强省,川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2022年,该项目区生猪存栏284.7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7.18万头,出栏444.2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1.84%、35.26%、31.62%。
在集群式发展过程中,规模化养殖场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曾经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的散养户们又有哪些变化?
童其权介绍,公司为480户养殖户提供仔猪、饲料、技术,成品猪卖出收益按四六分成。2022年,公司实现肥猪销售38.7万余头,共计分红9000余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18万多元。南充市高坪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则采用“公司+现代养殖小区+农户”模式,包回收销售生猪,保养殖最低收益,带动家庭农场44户,年出栏规模14.6万头。
发展生猪生产,四川历来坚持“抓大不放小”。依托大型养殖场发展代养寄养,一大批中小养殖业主正加快融入现代生猪生产中。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加快发展家庭养殖,无条件的散养户则通过合作入股、共建共享养殖场等模式将分散养殖转变为集中养殖。
2023年,四川确定493家生猪养殖场为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较2022年新增100家;确定2999家生猪养殖场为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较2022年新增499家。四川已累计备案专业从事生猪生产的家庭牧场超1.7万户。
规模化养殖牢牢扭住产能的“牛鼻子”,彰显养猪大省多措并举稳产保供、稳健布局产业转型的担当。同样作为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四川多地正不断强化生猪产业科技支撑的力度。
站在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观景平台上,无疫小区及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尽收眼底,种猪楼建设正在收尾。“长期以来国内的生猪养殖依赖国外猪种,打好生猪种业‘翻身仗’,必须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提升生猪良种覆盖率。”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邹中友告诉记者,明兴科技正联合7家生猪种业龙头企业、社会主体构建共享种公猪站,项目投用后,可实现能繁母猪头均增加效益1000元以上,助推全省生猪效益年增效5亿元以上。
明兴农业科技还牵头联动四川6家生猪龙头企业共建区域性联合育种创新中心,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生猪出栏任务的前提下,力争将四川能繁母猪从400万头降至300万头,从而直接减少约200万吨饲料消耗。
“三台已建成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且全部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建成1个省级区域性种公猪站、2个区域性种公猪站、2个万头生猪扩繁场、16个千头生猪扩繁场,广泛采用物联网、自动温控、智能饲喂等数字化设施。”时任绵阳市三台县委副书记邓章军介绍,全县已入驻生猪养殖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多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从圈舍到餐桌,四川正着力提升猪肉精深加工能力,培育养殖屠宰一体、加工流通配套的新型产业体系。“十三五”时期,四川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超过7000万头,冷库储藏能力超过3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5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
提高生猪产业附加值的渠道有哪些?延长加工产业链是其一。四川斯坦瑞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起于生猪屠宰,止于冷链猪肉或腌腊制品,标准化、智能化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现在每斤猪肉的批发价是11元左右,加工包装好的五花腊肉每斤卖到50多元,产业链在延伸,附加值也在提高。”四川斯坦瑞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运强说,2022年末,公司新增一条自动包装生产线,不仅让企业在包装环节的生产能效提升了30%,还让人工成本下降了2%。
此外,四川正在加速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生猪品牌。“今年,我们还有新动作。”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局长王世林介绍,将制定出台生猪产业现代化规划和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研究建立四川省生猪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全力稳产保供。
饲料行业信息网声明:频道所刊登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饲料行业信息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转载的文章,如果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