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动肉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饭碗”安全、驱动乡村产业振兴、满足国民升级“肉盘子”需求的关键战略。必须突破传统,以创新为核,驱动全链升级,让优质牛肉不仅“养得好”,更能“卖得俏”、“吃得值”。因此,唯有坚定创新,向科技、品质和绿色要未来,中国肉牛产业方能行稳致远、再创辉煌。在此背景下,2025年7月25-27日,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第八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的“肉牛业高质量与创新战略”首个专题中,特邀全国畜牧总站牧业生产指导处万强副处长和吉林农大教授、长春博瑞科技副总裁甄玉国博士分别做了“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与政策概况”以及“关于肉牛产业发展底层逻辑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本专题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孟庆翔教授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孟庆翔教授主持

全国畜牧总站牧业生产指导处万强副处长
万强副处长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与政策概况”为题,介绍了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情况。他说,2024年我国活牛价格走低,肉牛养殖处于深度亏损,2025年上半年以来肉牛养殖开始触底反弹,6月份活牛平均价格27.20元/公斤,同比上涨了7.94%。他对近几年中央出台的相关肉牛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主要包括:1.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实施后母犊牛存栏增长、产业规模化扩大、草畜匹配度提升;2.牧区畜牧良种补贴;3.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4.粮改饲,几年粮改饲面积保持在2200万亩以上。除了中央层面出台的政策以外,万强副处长还以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分享了地方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的特点和执行情况。
针对最近几年全国畜牧总站所作的畜牧技术推广主要做法,万强副处长强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以重大需求为引领,把握技术推广重点方向;第二、以减负增效为导向,创新畜牧技术交流方式;第三、以科技项目为支撑,提升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第四、以互惠共赢为基础,壮大畜牧技术推广力量。具体针对“肉牛纾困技术工作”则包含:监测与信息发布、蹲点调研与成本分析、动态发布与技术推广。
最后,对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与政策总体情况,万强副处长从四个层面进行了总结:1.产业企稳向好,盈利空间显现;2.政策体系完善,支撑保障有力;3.聚焦需求导向,强化技术赋能;4.开放协同创新,共促产业升级。

吉林农大教授/博瑞科技副总裁甄玉国博士
甄玉国教授以“关于肉牛产业发展底层逻辑的思考”为题,围绕着中国牛肉消费需求发展趋势、中国肉牛产业现状分析、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以及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首先指出,虽然近十几年中国牛肉需求快速增长,但需求端消费升级(大众市场刚需化+高端市场崛起)驱动结构分化(牛肉需求中非家庭消费占主题,约占80%的消费量),倒逼供给端精准化,从“总量满足”开始转向“结构适配”。
甄玉国教授指出,中国肉牛产业先转主要牛肉生产国家依旧差距巨大,如:中国肉牛出栏数量统计还加上了母牛场的架子牛出栏数量,而国外只统计育肥牛出栏数量;并且中国肉牛的酮体重仅为150kg左右,相比国外,更是差距显著。因此,牛肉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供给低效之间的矛盾突出。在严峻形势下,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肉牛产业发展与奶牛产业特点完全不同,不同按照养奶牛的模式养肉牛;2.在奶肉协同方面,中国来源于奶牛的牛肉占比不到10%,而欧盟为40-50%、英国为30-40%、新西兰约70%、美国为18-24%;3.肉牛生产繁殖母牛端和育肥端的生产逻辑,全世界繁殖肉母牛养殖都必须靠资源(饲草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在资源约束中寻找效率最优解,“多品种协同+技术驱动”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
甄玉国博士总结指出,在资源约束下的效率和价值重构是肉牛发展底层逻辑的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品种管理、模式创新、产业链整合和政策创新。他对我国肉牛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我国肉牛产业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消费升级持续拉动高品质牛肉需求,政策加持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速。突破种源瓶颈、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是关键。这不仅是满足国人“舌尖上的幸福”的民生工程,更是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相信中国肉牛产业的未来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
[07-29]
-
[07-28]
-
[07-24]
-
[07-23]
-
[07-15]
-
[07-14]
-
[07-09]
-
[07-09]
-
[07-07]
-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