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以“创新驱动、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二届中-英肉牛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吉林长春成功举办。作为第八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论坛旨在探讨中英肉牛优先合作领域,分享两国肉牛产业的技术、管理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经验,共筑中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英国驻华大使馆北方地区合作主管毕思德、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孟庆翔教授和英联农业中国市场总监曾奇先生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英联农业战略发展总监张勇先生出席论坛,中英两国专家在论坛上做了报告。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吴浩博士主持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上,英国驻华使馆北方地区合作主管毕思德(Chris Butland)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祝贺第八届全国肉牛产业技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并感谢中国农业大学与英联农业等伙伴精心筹备第二届中-英肉牛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他指出,英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包括在畜牧遗传育种、智能养殖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安格斯牛等优质品种和高效生产体系在全球领先。2022年《中英绿色农业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今年新发布的《英国现代产业战略》更将农业科技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双方深化合作的决心,相信通过技术共享与资源整合,必将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惠及两国消费者与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长春作为论坛的举办地,延续了首届论坛在河南商丘奠定的中英肉牛产业合作基础。中国肉牛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在品种改良、健康养殖、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英国作为全球肉牛产业的领先者,在育种、饲养管理和市场运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中英合作潜力巨大。过去几年双方已在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共同建立的“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成为重要合作成果。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 合作共赢”为主题,设置产业发展经验和品种改良与营养措施两个专题,旨在搭建更深入的合作平台,推动更多类似创新中心的合作项目落地。孟教授强调,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关键,期待论坛为中英肉牛产业注入新动力,为全球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英方案”。
英联农业(中国)市场总监曾奇致辞。他说,作为主办方,英联农业深感荣幸,特别感谢英国驻华使馆、中国农业大学及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作为英联食品集团旗下深耕中国市场的动物营养企业,英联农业依托百年技术积淀,在中国建立了11个生产基地和4个研发中心。今天重点分享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CUBIC)的突破性进展:该中心由中英顶尖机构联合成立,致力于通过精准营养技术、AI数字平台和智慧养殖示范,实现饲料转化率提升20%、养殖成本降低15%、建立实验室、示范场、养殖场三级技术应用体系,实施肉牛领航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打造政府、科研、企业、农户创新生态圈的目标。本届论坛聚焦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与CUBIC技术路径高度契合,坚信中英两国在品种改良、营养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将为中国肉牛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蛋白质供应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论坛报告内容分为两个主题,第一部分主题是“中英两国肉牛产业发展经验分享”,由中国农业大学吴浩博士主持,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生物学院助理研究员Lynda Perkins博士、英联农业(中国) 反刍技术总监孙涛博士、ADM特邀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王之盛教授、内蒙古牧泉元兴饲料技术服务总监石风华博士分别带来关于肉牛营养管理、原料多元化使用以及关于应激的营养调控策略方面的精彩内容分享,孙涛博士也带来了最新成立的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的多项研究进展。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生物学院助理研究员Lynda Perkins博士以“肉牛营养管理:英国的经验”为题,介绍了英国肉牛产业的概况、肉牛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动物源性食品与人类健康的作用三方面的内容。
她说,英国现存950万头肉牛和奶牛,超过80000个肉牛养殖场,牛肉产量达160万吨;牛场规模一般在27-40头/场(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年经济贡献价值约35亿英镑,直接/间接提供逾10万个就业岗位。2024年共计出口132000吨牛肉及小牛肉。她还介绍了英国常见的六个肉用品种牛及其特征,三种饲养方式,以及动物标识与追溯系统、食品安全与监管体系等。她也提出,英国肉牛业正在面临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动物福利、食品安全与真实性研究以及循环经济等五大方面的挑战。
Lynda指出,全球18%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畜牧业,其中主要是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产生的甲烷。《巴黎协定》、美欧、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都给出了甲烷减排的目标。可以通过遗传选育策略、饲养管理优化(实施早期屠宰方案、提高日增重、采用均衡日粮配方)、营养干预方案(海藻添加剂、甲烷抑制剂等)等措施减少甲烷排放。
她最后指出,英国肉牛产业体系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草饲、混合及集约化养殖模式;肉牛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及英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支撑作用,虽产出优质牛肉,但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可持续性与健康压力;应对重大挑战需整合创新方案,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加强科研机构、产业界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英国牛肉产业的未来取决于突破性创新与联合行动,唯有通过多方协作,才能为后代持续提供兼具可持续性的牛肉产业。
英联农业(中国) 反刍技术总监孙涛博士以“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介绍及研究进展分享”为题,分享了CUBIC是谁、CUBIC如何运营、CUBIC研究什么等三部分内容。
孙涛指出,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China-UK Beef Cattle Nutritio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Centre(简称CUBIC),其中CU:China-UK,代表中英合作,链接全球;B:Beef Cattle,代表立足中国肉牛产业升级需求;IC:Innovatiov Centre,代表科技支撑,应用创新。CUBIC由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中原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英联农业(中国)、河南柘牛农牧有限公司5家单位联合发起,于2025年5月在河南柘城县成立。中心将发挥国际智力与产业优势,致力于肉牛营养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CUBIC的愿景是让世界共享优质蛋白质未来,战略定位是打造全球肉牛营养创新港,价值理念体现在“协同创新、节本增效、应用导向、人才熔炉、生态共建”,重点工作是英伦技术本土化、数字营养云平台、智慧牧场计划、实施肉牛领航人才国际联合培养计划。
孙涛说,CUBIC是一个开放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包括5家共创企业和1家共建企业。CUBIC研究方向涵盖精准营养与饲料效率提升、智慧牧场与数字化管理、牛肉品质与溯源技术、低碳养殖与环境调控、肉牛动物营养需要,项目来源主要有国家科研课题、政府项目、企业研发项目、人员培训及其它,经过决策层、执行层和支持层落地实施,成果最终以不同的形式输出。
他最后说,CUBIC的研发课题包括母子一体生产模式下早期犊牛高效饲喂管理体系,运输及过渡应激期内高效饲喂管理方案、短期高性价比花纹牛肉生产技术、不同育肥模式对经济效益及牛肉品质的影响、高品质牛肉消费的市场调研、中国母子一体化养殖系统中的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研究及其影响因素、氮磷及甲烷等减排技术措施研究7个课题的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之盛博士以“饲料原料多元化使用与肉牛瘤胃健康”为题,围绕中国肉牛产业概况、饲草料多元化以及瘤胃健康调控三方面话题,着重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饲草料的多元化利用、微生物发酵是一种有效提高其利用率的方法、以及解决瘤胃酸中毒和差异化育肥的措施。
王之盛教授认为,我国是肉牛养殖和牛肉生产大国,牛肉产量位居全球第三(除欧盟),且是世界第二牛肉消费大国,消费量远高于产肉量,供需不平衡;牛肉进口量逐年攀升,但人均牛肉消费量仍低于世界水平,但北牛南运和北草南运又增加了肉牛养殖成本。我国肉牛单产水平偏低,饲草料成本高,高端肉缺口大。
王之盛教授说,牛是反刍动物,瘤胃健康是基础,饲草料利用空间和节粮空间大,中国的作物副产物、酒糟、谷物副产物等饲料资源优势高于其它国家。对于能量饲料,不同的能量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不同,加工方式对其也有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加工、多元化选择,平衡瘤胃降解和过瘤胃淀粉;对于蛋白饲料,利用MP蛋白体系评价原料可替代性,考虑能氮平衡;对于地源性饲草料,西北地区用的最多是棉花副产物,主要用微生物发酵,可破坏其物理结构,提高瘤胃消化利用;也介绍了高原地区和南方的饲草料、酒糟等糟渣饲料等原料的开发利用。
在瘤胃健康部分,王之盛教授着重介绍了瘤胃酸中毒和差异化育肥方式。瘤胃发育的目标是菌群结构的建立、内环境的稳定、瘤胃肌肉的收缩和瘤胃乳头的吸收和代谢功能的完善等。瘤胃酸中毒的调控措施,常用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氧化镁、碳酸钙、有机酸酸盐等;ADM酸中毒解决方案——得赛衡。
王之盛教授提到按增重型和肉质型实施差异化育肥肉牛,用具体试验介绍了用地方黄牛育肥生产雪花牛肉的有效措施。ADM产品方案-KR585M,更加注重牛育肥阶段瘤胃酸中毒防控,日粮高能量低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平衡等,促进肌肉脂肪沉积。
内蒙古牧泉元兴饲料技术服务总监石风华博士以“从氧化应激突破:肉牛运输应激与热应激的营养调控策略”为题,围绕运输应激和热应激的异同点,介绍了不同应激的营养解决方案。
石风华说,应激无处不在,包括物理性应激、化学性应激、生物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石博士在这部分介绍了运输应激和热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微生物、能量代谢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得出:采食量下降或者不足是热应激和长途应激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热应激和长途运输应激使肉牛经历了复杂的生理代谢变化,氧化应激是导致代谢改变的主要诱因。针对运输应激和热应激的营养解决方案,分为个性化调控方案和共性问题调控方案。在采食量调控方面,可以添加活性酵母或酵母培养物来增加采食量;针对能量代谢调控,可以添加精油类添加剂、精油与生物素的组合、丙酸盐类添加剂等。
石风华重点分享了基于氧化应激的营养调控策略,氧化应激其实是生物体内氧化反应与抗氧化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缓解应激的营养调控主要在于抗氧化。基于此,石博士给出减少应激的解决方案有:(1)精准设计配方,满足应激牛的基本营养需求;(2)添加酵母类产品,调控瘤胃功能,提高采食量;(3)强化VE、多酚和有机硒,提高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4)补充常量元素钾和硫,恢复快、毛色好。肉牛应激期首选元兴6418S/6025。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遮荫处理、湿帘+风扇、集中喷淋、 改变饲喂时间和投料比例增加推料次数、增加日粮制作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来降低自由基的产生。最后简要介绍了牧泉元兴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即“6M”肉牛羊客户价值创造体系和“三级服务体系”。
报告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品种改良与营养措施促进肉牛产业节本增效”,由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辛杭书博士主持,世界和牛理事会主席Richard Saunders博士和中国农业大学周振明教授分别从遗传学和营养学的角度来分享促进肉牛产业节本增效的措施。
世界和牛理事会主席、英国利木赞牛协会理事Richard Saunders博士以“英国家畜遗传学的传统与创新(British Livestock Genetics - Tradition & Innovation)”为题,介绍了英国肉牛产业现在越来越多来自于奶牛场的原因,奶牛和肉牛一体化方案中的三个项目以及英国不同肉牛品种之间的性能差异。
Richard指出,英国的肉牛产业和奶牛产业紧密结合,传统的肉牛生产是海福特、利木赞等肉牛品种进行杂交,但是逐年减少,反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肉牛来自于奶牛场。2022年来自于奶牛场的英国蓝牛和安格斯牛比2012年显著增加且和牛数量也在增加。另外,2022年用于繁育的肉母牛的数量明显下降,这部分数量由奶牛场繁育的肉牛数量代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奶牛场使用肉牛的冻精,二是奶牛场使用的性控冻精的数量越来越大,三是2022年英国开始禁止将奶牛场生产出来的奶公犊安乐死,因此这类牛对肉牛产业的影响逐渐增强。
在奶牛、肉牛一体化方案中,Richard介绍了三个项目,一是精英肉牛项目,它起始于2013年,深度整合奶牛场和肉牛场,涉及到的有英国蓝、安格斯和短脚牛,奶牛场生产出来的犊牛在140公斤体重时离开奶牛场,进入育肥场,最终成为300-350公斤左右的胴体。二是GAME CHANGER项目,肉牛品种均为安格斯,特点是所有牛只最大化进行草饲,实现低碳生产,牛群育肥的最长日龄不超过25个月。三是沃伦代尔和牛项目,起始于2018年,在英国有1000家农场参与此项目,涵盖奶牛繁育场,育肥和育成牛场,杂交的F1代小牛在出生后14天,牧场可以领到270英镑补贴,屠宰时牧场还可以得到50英镑补贴,其计价体系是根据雪花沉积的程度来决定。
在肉牛品种之间的性能差异部分,Richard通过具体试验数据得出,在英国的育肥体系下,利木赞有更好的产肉量和饲料效益,夏洛来牛生长更快,安格斯则更适合关注肉品质的消费者,并推荐12-20个月育肥期可以平衡生长速度、嫩度和经济效益。在和牛的试验中,说明了公牛日增重速度高,但母牛雪花沉积效果好,且犊牛早期营养会对肉质产生明显影响。英系西门塔尔牛做父本在生长速度、胴体日增重、成本以及环保压力方面都更具有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周振明博士以“包被胍基乙酸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为题,主要从胍基乙酸有效性、耐受性以及甲基供体三个方面介绍了胍基乙酸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他说,我国肉牛饲料转化率是8.5(7.5-10):1,美国是6(4.5-7.5):1,以此计算,我国5032万头出栏牛,每年比美国多耗费7535万吨饲料。在我国,胍基乙酸2014年被批准在肉鸡上使用,2017年批准在猪上使用,但胍基乙酸能否用在肉牛上使用国外内尚未有明确规定。
周振明指出,胍基乙酸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是机体内合成肌酸的前体物。肌酸能够减轻肌肉的疲劳与紧张,增强肌肉弹性,促进肌肉生长和恢复。但因为疯牛病的爆发,肌酸在反刍动物上使用比较少,而动物体内只有70%肌酸可以利用。
周振明教授通过一系列试验数据表明,包被胍基乙酸有提高肉牛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增加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存在添加的最适浓度,提升肉牛的生产性能;耐受剂量的包被胍基乙酸改变瘤胃发酵类型,有降低抗氧化能力的趋势,但对肉牛脏器无显著影响,胍基乙酸+蛋氨酸没有使肉牛生长性能进一步显著提高。
本届中英论坛通过6位专家的报告,分享了中英两国在肉牛品种改良、营养调控等领域的互补优势。从英国利木赞牛的遗传选育经验,到包被胍基乙酸的创新应用,双方合作已从技术共享迈向生态共建。中英肉牛营养国际创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两国产学研协同进入新阶段。未来,中英将依托《绿色农业合作备忘录》框架,进一步深化在甲烷减排、高端牛肉生产等领域的合作。本届中英论坛也为中英两国肉牛产业注入新动力,为全球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英方案”,为全球蛋白质供应链的可持续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
[07-30]
-
[07-30]
-
[07-29]
-
[07-29]
-
[07-29]
-
[07-29]
-
[07-28]
-
[07-28]
-
[07-26]
-
[07-24]